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香水行业发展优势(中国香水行业发展优势分析)

2024-04-22 11269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中国香水行业发展优势(中国香水行业发展优势分析)

  

  1. 中国香水行业的发展现状
  2. 化妆品行业的前景及优势
  3. 香水行业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2019年全球香水消费市场规模为3906亿元人民币,中国在其中占比仅为2.5%,2019年市场规模为99.2亿元,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香水消费者中,超过5成的用户会每天使用香水,较为偏好花香/柑橘/木质/果香等香调。中国香水消费市场将呈现社交媒体助力、高线城市打造消费体验、低线城市渠道加速的发展趋势。

  

香水市场占全球比重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2019年全球香水消费市场规模为3906亿元人民币,中国在其中占比仅为2.5%,未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疫情下口罩的广泛使用令化妆品市场受影响,而香水通过气味提升个人形象的特性,令业内对其增长持有乐观预期。

  

根据艾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9年中国香水市场规模为99.2亿元,同比增长24%,预计2020年规模将突破百亿,增长至125.7亿元左右。

  

超5成消费者每天用香水,偏好花木果柑橘等香型

  

根据艾瑞调研采访,大部分受访者使用香水的频率较高,超过5成的用户会每天使用香水。以及有超过70%的用户,选择当前的香水产品,是因为产品有自己喜欢的香味,或产品令自己心情愉悦。

  

整体而言,当前国内消费者较为偏好花香/柑橘/木质/果香等香调,上述香调均有超过30%的被访者表示喜欢。其中,花香调排名第一,偏好消费者占比48.3%;柑橘调排名第二,偏好消费者占比39.8%;木质调排名第三,偏好消费者占比32.8%;果香调排名第四,偏好消费者占比30.4%。

  

借力社交媒体培育市场,强化区域市场服务及渠道渗透

  

目前,我国香水消费市场呈现如下发展特点:1)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全方位驱动香水消费市场成长;2)在高线城市需要多元化打造沉浸式的香水消费体验;3)低线市场有机会通过平替+可靠渠道迅速铺开把握机会。由此,未来香水消费市场将呈现社交媒体助力、高线城市打造消费体验、低线城市渠道加速的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香水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珀莱雅(603605)、上海家化(600315)、丸美股份(603983)、水羊股份(300740)、贝泰妮(300740)、青岛金王(002094)、华熙生物(688363)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企业竞争格局;市场行情走势

  

——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大牌化妆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下,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2年我国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2011-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我国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2309.44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6164.33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3%。

  

——中国化妆品行业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

  

我国化妆品市场按价格和目标消费群,可以划分为高端(奢侈)化妆品、高档化妆品、中高端化妆品、大众化妆品和极致性价比五个细分市场。五个细分市场均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

  

高端(奢侈)化妆品市场和高档化妆品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如娇兰(Guerlain)、克里斯汀•迪奥(CD)、香奈儿(Chanel)、娇韵诗(Clarins)、兰蔻(Lancome)、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等。该类品牌主要定位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少数消费者,其利用其国际品牌优势在国内大城市的百货商场设立专柜,以树立高端品牌和高端消费的形象。

  

中高端市场上,外资品牌化妆品和国内经典国货品牌共同竞争,外资品牌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国货品牌也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发展。该类品牌中外资品牌主要包括玉兰油(Olay)、巴黎欧莱雅(L'OREAL

  

PARIS)、资生堂(SHISEIDO)等,国货品牌则包括佰草集(Herborist)、丸美(MARUBI)等。其一般通过百货商场专柜、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进行销售,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进行大规模媒体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大众化妆品被部分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分占。该类品牌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一般通过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渠道进行销售,目前在电商中的布局也相对最广。该领域品牌数量较多,外资品牌包括妮维雅(NIVEA)、旁氏(POND'S)等,本土品牌包括相宜本草、自然堂、丁家宜等。

  

2020年受疫情冲击,中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化妆品网上销售额也在不断增长,不论是中高档品牌还是大众品牌都在进行互联网布局,通过电商渠道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销售能力,电子商务给各品牌提供了实体店以外的另一个竞争平台。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国际品牌注重产品营销、研发投入,产品品质有保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内化妆品企业则以中小企业为主,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出,也阻碍了国内品牌的发展。

  

基于Euromonitor的数据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化妆品企业占据,排名前三的企业为欧莱雅、宝洁和雅诗兰黛,市占率分别为12.2%、9%和5.4%。市占率排名前十品牌的国产企业仅有上海百雀羚和伽蓝集团,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八,市占率分别为2%和1.9%。

  

注:截至2023年1月,Euromonitor未公布2022年数据。

  

——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

  

由于国际化妆品市场大部分都被如欧莱雅、宝洁和雅诗兰黛等国际化妆品龙头企业挤占,且中国化妆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因此中国化妆品企业在国际化妆品市占率较低。根据欧睿的数据,2021年,全球化妆品市占率前5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仅有5家,包括百雀羚、伽蓝集团、上海家化、上海上美和云南白药,其市占率分别为0.3%、0.3%、0.2%、0.2%和0.2%。

  

——中国化妆品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综合来看,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市场规模较大,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会持续保持全球化妆品行业领军市场的地位。而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化妆品市场,未来,在即时性美容需求的推动下,以及对个性展现的追求,我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将以快速度增长,前瞻预测到202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374亿元,2023-2028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11%。

  

注:该预测值包括脱毛膏等特殊化妆品。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原标题:2018年中国香水行业市场分析:本土品牌力量薄弱,90后成高端香水品牌主力军

中国香水行业市场规模较小

  

根据欧睿咨询统计,中国香水市场2013-2016年整体呈扩张趋势,但增速不断趋缓,2017年香水销售随整体零售复苏而强势上扬,销售规模同比高增14.74%至61.55亿元,由于使用香水在国内还未形成普遍的消费习惯,故市场规模相比其他日化子类较低,2017年占整体日化市场的1.7%。

  

2013-2018年中国香水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分结构来看,香水在国内消费者眼中具备一定的奢侈品属性,因此高端市场规模领先,且占比份额近年来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7年占比达到77.8%,预计2018年中国高端香水市场占比约为80%。

  

2013-2018年中国不同档次香水市场占比统计情况

  

中国香水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本土品牌力量薄弱

  

竞争格局方面,由于国内香水消费理念较为淡薄,因此本土企业投入力度也相对有限,占据国内绝大部分份额的企业来自香水文化浓厚的欧洲。根据统计,本土企业(市占率>0.1%)所占份额仅为0.9%,而欧洲龙头企业市场占率达到47.9%。

  

中国香水市场品牌公司归属地市场占率统计情况

  

90后成高端香水品牌主力军,国外高端品牌最受欢迎

  

我国90后已经成为当下消费的主力人群,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他们能在社交和短视频等平台中迅速了解到当红商品信息;电商平台的日益崛起让他们的购买更具有即时性。《2018年90后时尚生活形态研究》对90后时尚生活形态与时尚消费态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对我国80、90后香水的购买单价进行了对比,发现购买1000元以上高端香水的90后人数占比更多。其中购买单价在1001-5000元区间香水的90后人数占到了48%,并且购买5000元以上香水的90后人数也不少,比例超过了10%。

  

2018年80后与90后香水购买单价比例统计情况

  

根据买购网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最受欢迎的6款香水均来自于国外品牌。其中,香奈儿5号、爱马仕尼罗河淡香水、阿玛尼新寄情香水、古驰嫉妒我女士香水来自奢侈品牌,产品单价最高。

  

2018年中国最受欢迎的6款香水分析情况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球香水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